1. 巖茶炭焙技術(shù)
1.碳焙茶不屬于綠茶,也不屬于紅茶。屬于烏龍茶,是半發(fā)酵茶。是用木炭進行約5-12小時的焙茶葉,出來的茶葉味道跟原味茶有很大的不同,有股火碳味也叫火香味。
2.我國傳統(tǒng)的烏龍茶經(jīng)過毛茶去梗去片之后,還要經(jīng)過木炭烘焙,使得茶葉含水量低,滋味香氣轉(zhuǎn)化,更耐存放,更加溫醇。
炭焙的方式是茶葉放竹制焙籠中,輕輕放到已燒得通亮并覆灰的炭爐上進行烘焙,適時進行翻拌,這樣做出來的茶就稱炭焙茶。
炭焙茶具有:香幽味醇,耐沖泡,耐存放,不傷胃等特點。
近兩年漸漸流行炭焙茶也正是源自于人們對健康的追求。另外還需注意,一般只有烏龍茶類(鐵觀音、武夷巖茶、鳳凰單叢以及臺灣烏龍)才進行炭焙。
2. 茶葉炭焙技術(shù)
要看是什么茶,若是普爾只要存放得當(dāng),越存久就越好(因為普爾要的是他的倉味、而不是因潮產(chǎn)生的霉味)。
綠茶、烏龍茶,就得新鮮著喝,所以綠茶要是放在常溫下也就兩個月,茶味、茶色都會有所變化,要是對茶講究的人,這個時候的茶也就好了,若是在專用冰箱里(要在8度以下)可以存上個一年多(目的,鎖住水份,保持茶色茶香),當(dāng)然最好是盡快喝去,不然都有可能變味。
3. 炭焙綠茶工藝
1、首先在溫度為30℃、濕度為95%時,發(fā)酵30min;然后在溫度為28℃、濕度為95%時,發(fā)酵40min;最后在溫度為30℃、濕度為95%時,發(fā)酵32min。
2、然后搖青發(fā)酵:茶青通過搖青機或手工攪拌的摩擦運動,擦破葉緣細胞,從而促進酶促氧化作用,使鮮葉發(fā)生一系列生物化學(xué)變化。通過搖、涼(即動、靜)反復(fù)進行4-5次,歷時8-10小時,使葉子由硬變軟(活來死去),古稱為消青,這達到綠葉紅鑲邊。
3、最后炭焙:在45℃,用木炭進行烘焙到8成干時收起;殺青(炒青)定型:就是以高濕來破壞酵素的活性,抑制茶葉繼續(xù)發(fā)酵,以免使得氣味完全散失 而保有半發(fā)酵茶類特有的香味。
4. 巖茶碳焙原理
準(zhǔn)確說應(yīng)該是“炭焙茶”,那個碳是指碳元素。我國傳統(tǒng)的烏龍茶經(jīng)過毛茶去梗去片之后,還要經(jīng)過木炭烘焙,使得茶葉含水量低,滋味香氣轉(zhuǎn)化,更耐存放,更加溫醇。
炭焙的方式是茶葉放竹制焙籠中,輕輕放到已燒得通亮并覆灰的炭爐上進行烘焙,適時進行翻拌,這樣做出來的茶就稱炭焙茶。炭焙茶具有:香幽味醇,耐沖泡,耐存放,不傷胃等特點。近兩年漸漸流行炭焙茶也正是源自于人們對健康的追求。另外還需注意,一般只有烏龍茶類(鐵觀音、武夷巖茶、鳳凰單叢以及臺灣烏龍)才進行炭焙。
5. 巖茶炭焙工藝
我國傳統(tǒng)的烏龍茶經(jīng)過毛茶去梗去片之后,還要經(jīng)過木炭烘焙,使得茶葉含水量低,滋味香氣轉(zhuǎn)化,更耐存放,更加溫醇。
炭焙的方式是茶葉放竹制焙籠中,輕輕放到已燒得通亮并覆灰的炭爐上進行烘焙,適時進行翻拌,這樣做出來的茶就稱炭焙茶。
炭焙茶具有:香幽味醇,耐沖泡,耐存放,不傷胃等特點。
近兩年漸漸流行炭焙茶也正是源自于人們對健康的追求。另外還需注意,一般只有烏龍茶類(鐵觀音、武夷巖茶、鳳凰單叢以及臺灣烏龍)才進行炭焙。
6. 紅茶炭焙工藝
這其實都是紅茶的工藝缺陷導(dǎo)致的。紅茶常見缺陷其實不僅有焦味,還有酸,雜味,青味。焦味是焙干過程中,焙急焙過了。雜味的來源就多了,比如萎凋過程中,茶葉堆在一起,太厚,沒有及時攤開,容易產(chǎn)生酸餿味。還有揉捻后沒有及時烘干,同樣不及時攤開也會產(chǎn)生雜味。
7. 武夷巖茶炭焙技術(shù)
巖茶為性平,而并非溫性、涼性
巖茶是武夷巖茶的簡稱,巖茶分為大紅袍、名叢、肉桂、水仙、奇種等品種,巖茶是經(jīng)過半發(fā)酵、炭焙等工藝制成的茶品,其茶屬性平和,且具有獨特的巖骨花香特征,適宜一年四季飲用。 而溫性茶品主要指的是紅茶、黑茶。寒性茶品為綠茶、黃茶。涼性茶品為新白茶。
8. 茶葉炭焙的作用
碳焙白牡丹屬于白茶,白茶經(jīng)過低溫烘焙,促進內(nèi)含物質(zhì)的轉(zhuǎn)化,同時以火調(diào)香,使香氣、滋味進一步提高,達到熟化香氣、增進湯色,提高耐泡度。
但不是所有白茶都適合炭焙,以白毫銀針以及二級白牡丹以上等級適合選擇炭焙,原因是這兩個等級的茶葉只有芽或者一芽二葉,在炭焙過程中,勻稱的芽葉能均勻吸收。
而壽眉等級芽細葉多而且厚,在炭焙過程中會造成芽焙好而葉還為焙透,加上炭焙所需的人力物力
9. 巖茶炭焙起什么作用
巖茶水仙:木炭焙火法:
利用燃燒木炭發(fā)熱方式而產(chǎn)生的熱度,長時間烘焙。其操作過程包括炭焙起火、燃燒、覆灰、溫度控制等幾個步驟
將水仙茶葉裝滿八成,烘溫為60到120度,全程為2到10小時不等,視需要而定,最長的需十幾個小時。前1小時左右不加蓋,而后可采用半加蓋和全加蓋等方式烘焙。并根據(jù)采用的烘焙溫度而間隔不同的時間翻動焙籠內(nèi)的茶葉,增加茶葉的受熱面積,達到平均受熱,切記防止溫度過高而破壞茶葉表皮。